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发展总部经济应明晰三种经济关系

1、总部经济与经济中心的关系

总部经济与经济中心概念高度一致,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种经济现象和格局的描述;不同在于总部经济是局部概念,经济中心是整体概念,前者是后者的浓缩精华,是最重要的部分。

两者的辩证关系在于:(1)总部经济是发展经济中心的必然。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总部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深化的产物。在工业革命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下,经济中心城市对各种发展要素、经济资源的需求和吸附空前不断增长,吸引了以资金、人才、市场、服务为主要导向的企业总部不断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的发展无不印证了这点,都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总部经济。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内地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亦如是,上海、北京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也逐渐成为总部经济的聚集区。(2)没有总部经济,不成经济中心。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拥有外资银行就分别达到479家、356家和100家以上,在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它们就占了金融资产49.3%、资本60%、盈利63%;拥有国际政府、非政府机构495家、232家和65家;还拥有跨国公司59家、37家、34家,以及数以千计的科技研发中心和一批世界著名大学。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高度发达的大银行、大财团、大跨国公司和著名科技研发中心及教育中心等总部机构,这些城市将失去运用金融、产业、科技、教育左右世界经济的手段和能力,也就不能成就其无与伦比的国际经济中心地位。不仅如此,不同级别的总部经济造就不同级别的经济中心。哪些世界跨国企业总部集聚的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自然就成为国际型的经济中心;而区域企业总部集聚的城市如上海、孟买,就只能成为区域型的经济中心。

有了上述辩证认识,我们就知道上海发展总部经济与建设经济中心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两则是一不是二。上海要建国际经济中心,除不断增强经济、科技实力外,就是要大力吸引更多的总部机构来沪,同时培植自己本土的总部机构,只有这样,假以时日,上海才能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经济中心。

2、总部经济和主体经济的关系

总部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服务经济,而主体经济则代表制造经济。总部经济和主体经济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

两者的辩证关系在于:(1)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主体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回顾全球经济发展,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经济中心城市中,无不因为失去主体经济的支撑而遗憾。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因为想急切发展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总部经济,导致巨大的产业空心化和泡沫化,最后不得不放弃以服务经济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梦想,重回制造经济。美国也一样,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大量制造业企业搬出美国本土,剩下金融业为主导的总部经济,最终难以为继,引发了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现在又要回到重振制造业以恢复主体经济的旧路。国际新兴城市迪拜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因为没有制造业支撑,原来红红火火的金融总部经济也偃旗息鼓了。(2)总部经济对主体经济有带动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发达的总部经济对主体经济能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主要通过总部企业对产业链资源的跨区域集中配置,最终建立覆盖区域乃至全球的生产、营销网络来实现。发达的总部经济有利于提升主体经济的能级,这主要通过增强企业的采购、研发、投资和运营能力,促进产业链集聚发展来实现。概言之,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提升了主体经济的自主创新和外向辐射能力。

要看到,处于从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上海,大力发展以综合服务为核心的总部经济是必然选择。但上海发展总部经济,不能偏废主体经济,否则就会必然出现产业空心化、泡沫化。

3总部经济分部经济的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个跨国公司真正的全球总部是唯一的,其在世界各地派出的分支机构(如事业总部、地区总部)只能算分总部。据此,我们重新划分了传统概念上的总部经济:把跨国公司唯一全球总部所在称为总部经济,而把分总部所在称为分总部经济(以下简称分部经济)。这样的划分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增强我们对总部经济的认识,为制定科学政策提供依据。

总部经济分部经济虽一字之差,但内在差别很大,主要在于对一个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不同:总部经济既带来GDP、又带来GNP分部经济仅带来GDP却会带走GNP。打个比方,总部经济地主经济果肉经济,是地主借你的地和人种水果、养牲畜,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果实和畜肉;而分部经济则是房东经济皮毛经济,收取的是租金(包括房租和税收),是人家坐享果肉后剩下的皮毛。

根据这样的划分,不难发现目前上海引进的绝大部分所谓的总部实质上都是分总部,因此所谓的总部经济,实质上是分部经济


                                                     二、上海总部/分部经济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上海已成为我国内地吸引国际国内企业总部/分部机构最多的城市,目前的数量累计已有1000多家,总部/分部经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跨国公司总部/分部机构916家,中国500强企业31家,中央企业100多家,民营企业50017家,上市公司300多家。这些企业总部/分部机构呈现四大特征:(1)总部/分部功能多样。在跨国公司总部/分部中,包括347家地区总部、237家投资总部、332家研发中心;在央企中,包括6家央企总部/分部和100多家地区功能机构及运营中心。(2)总部/分部级别较高。在跨国公司总部/分部中,亚太级别以上总部/分部占比达15%左右,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或设立事业部全球总部。如新通公司宣布在上海成立国际运营总部,拜尔公司把材料科技事业部全球总部部分职能移至上海,IBM公司将新兴市场总部设在上海。(3)制造业总部/分部占比高。经过多年发展,国际国内众多顶级制造业企业总部机构纷纷入驻上海,例如,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制造业总部占比达70%以上,财富500强前100位企业中有通用电气、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多家世界顶级制造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央企和民企总部/分部也大多来自大型制造领域。这些制造业企业总部/分部的入驻,有效带动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商贸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4)总部/分部机构集聚区不断形成。除陆家嘴、徐家汇、淮海中路、南京西路等传统总部经济集聚区外,一批原工业区块转型建设形成市北高新技术园区、普陀长风生态集聚区、大连路国际总部集聚区等新兴总部基地;张江、金桥、虹桥、漕河泾等开发区,形成了以特定产业为依托的总部机构集聚区域;此外,世博园区开始吸引中国商飞、宝钢集团、国家电网等央企总部机构入驻,打造央企总部集聚区,虹桥商务区总部基地等也在加快推进建设。

尽管上海总部/分部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软肋。具体而言,其不足在于:上海总部/分部经济的数量、规模、能级、配套环境以及某些需求方面上,与香港、新加坡、纽约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数量方面,香港的总部/分部机构超过4000家,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机构达6000家以上,纽约则云集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总部,奠定了其作为世界第一国际经济中心的基础。其软肋在于:所谓的“1000多家总部,除了上汽、宝钢等少数属于真正的总部外,其它绝大部分都是分总部,因此所谓的总部经济,本质上是分部经济,是房东经济皮毛经济。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紧靠分部经济一轮驱动,上海能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吗?即使建成了,也许也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为此,上海应着力改变这种坡脚现象,不要再一味孜孜不倦地追求分部经济,而应转变观念、加深认识,致力于追求总部经济分部经济的协调发展,让国际经济中心建设装上两轮、插上两翼,实现质的飞跃。


                                                     三、上海发展总部/分部经济的对策

1、科学设定总部/分部经济的准入门槛

总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规模的组织,甚至几个人的组织,都可算其自身意义上的总部。因此,如果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没有准入门槛或者标准过低,对于各类企业总部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照单全收,这样的总部经济其实是名称经济输血经济,对上海经济中心建设而言没有实质利益,还白白送了很多资源。

根据上海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建成世界级的国际经济中心,相应地,上海应发展世界级的总部经济,为此其总部/分部经济的优惠政策应该针对那些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总部/分部。

2、聚焦发展三种类型的总部/分部经济

1)致力于做大做强上海本土总部经济

跨国公司的全球总部选址一般遵循出生国籍和经济发达城市原则,即国籍一般都是出生地所在国家,具体一般选在经济高度发达城市。为此,上海发展总部经济不要试图去吸引诸如英特尔、丰田、通用、GE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全球总部入驻,那肯定是方向性错误;而应立足自身,致力于发展上海本土跨国公司总部型企业(如宝钢、上汽、百联等),对之实现最优先的照顾。对于这些企业,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主要是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助其开拓海外市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营销控制网络,成为全球巨无霸。

2)大力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总部经济

对于国内500强企业,上海要利用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没有设立总部的要吸引其在沪设立总部,已设立总部的,要鼓励其将企业总部和主体制造合一,将主体制造放在上海或周边地区。

3)建立跨国外企高阶分部,大力吸引功能型总部

对于外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上海要加大公关力度,没有设立分部的,吸引其在沪设立分部,已经设立分部的,要鼓励其向高阶进阶,即已设立中国华东区总部的要鼓励其设立中国区总部,以设立中国区总部的要鼓励其设立亚太区总部。

此外,还要大力引进外国跨国公司、国内企业、长三角民营企业的功能型总部,鼓励其在沪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投资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功能型总部。

3、政绩考核要区分总部经济和分部经济

以往上海总部经济政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要原因是对总部经济认识不深刻,没有区分总部经济和分部经济的差别。为改变目前上海分部经济总部经济一条腿粗而另一条腿太细的现状,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考核政府官员政绩即要考察分部经济的发展成效,更要考察总部经济的发展成效;即要考察本地的GDP,还要考察区域的GNP;既要考察引进外资的额度,也要考察对外投资的额度。

4、做好总部经济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总部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经过多年的推进,上海已基本营造了集聚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而言:一是形成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全市形成推进合力,成立了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这一平台,具体推进总部经济招商、园区建设、政策研究等相关工作。二是形成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逐步树立为总部经济服务的良好意识,初步形成了积极、规范、高效的服务支撑体系。三是形成相对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未来,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环境的完善要软硬兼施:

1)软的方面要着力突破政策瓶颈,增强服务水准

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总部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表明,上海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政策的支持。2002年上海公布《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给予跨国总部企业以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资金管理以及商务人员出入境便利,使得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立马出现了井喷。它告诉我们,上海要建设总部经济高地,应该努力打造优惠政策高地。政府通过适当有效的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等支撑政策,可以改变总部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和所承担的成本,从而确立区域相对发展优势,使得总部经济在这一地区兴起和发展。

政策的支持又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着力突破政策瓶颈,针对总部面临的资金融通、贸易、税收等问题,积极研究突破性政策。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总部及其集聚区给予特殊性、差别化的支持和鼓励。建议上海把目前所有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按照金融、贸易、航运等功能进行专业分类,如把北外滩总部集聚区定位为航运总部集聚区,虹桥总部集聚区则定位为国际贸易总部集聚区,对于相应的企业总部可在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享受排他性的再优惠,以吸引同类型总部企业的进一步集聚。

②打造专业服务业高地。世界各地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发达的专业服务业对总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纽约,其金融、保险等专业服务业异常发达,除有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380家银行外,美国10大银行中的4大银行总部还座落于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上最大10家安全公司中的9家、美国10家最大生命保险公司中的4家公司的总部在纽约。美国10大金融服务公司中的3家设于纽约。此外,还有发达的新型服务业,美国6家最大会计公司中的4家、10家最大咨询公司中的6家在纽约,十大公共关系公司中的8个座落在纽约。对此,上海在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企业的同时,也要积极培育本土的专业服务企业。

③加快国际化人才培育和引进。总部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发展总部经济除了吸引外来的国际化人才,更重要的落脚点在于培育大量的本土化国际人才。对此,上海应根据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建成高层次、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储备高地,以应总部经济发展之需。

2)硬的方面要着力优化载体建设,完善服务配套

①建设高品质的商务楼宇。总部经济也是楼宇经济。为了发展总部经济,纽约的CBD在整个80年代将许多老厂房改变为住宅楼、办公楼、机构办事处和商店,到了90年代,那些被改造成办公楼的建筑又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办公需求,于是继续扩建,而曼哈顿地区的CBD界限也扩展到炮台公园、翠贝卡、布鲁克林下城和长岛市。现在上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商务楼宇存量不足,老化非常严重,离总部经济发展的高标准还很远。

②建设国际宜居城市。作为世界总部经济的聚集地,必须让世界各地来上海工作的人生活的开心舒适。为此,上海应该建造更多适合宜居的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疗机构,让来沪工作的外国人及其子女能自如的生活、学习和医疗。除此之外,上海应该在细节方面精益求精,例如,外国人大多有宗教信仰,上海应该提供更多的宗教场所;外国人大多喜欢娱乐休闲,上海应该更多像新天地那样的令老外驻足流连的旅游景点。

③加快国际化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高端人士的关键。这方面,上海应该向纽约看齐。纽约的文化、生活环境非常优越,共拥有36家百老汇剧院、300家演出场所、500多家书店、400多家画廊、150多家博物馆、9座体育场馆、50家音乐俱乐部。它们为企业总部的高级员工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工作环境。


话题:



0

推荐

沈晗耀

沈晗耀

6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