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海应成为21世纪 国际大都市的标杆与典范 ——专访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

    记者:沈教授,很高兴能采访您!我的第一问题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您提出上海应建设新四个中心”——国际科教中心、国际文化娱乐中心、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国际经济中心?

    沈晗耀: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将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长三角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自然地,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也应该像纽约、伦敦一样成为国际一线大都市。这是上海一直以来在孜孜追求的梦想。然而,我想说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近观上海的发展态势,形势并不容乐观,已经到了唱国歌的时候了。首先,上海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4年的5.4%,每年持续匀速下降大约0.2个百分点,到2011年仅占全国的4%2011年上海在全国排名的位次下降到第十一位,这已经动摇了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其次,上海原有的优势产业也逐渐被周边城市所超越。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制造优势逐渐被广东、浙江、江苏赶超,现在苏州的工业产值也快赶上上海了。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再过一二十年,上海在国内的龙头城市地位恐怕都将不保,更不要讲建成像纽约、东京那样的国际一线大都市。

    为此,上海的转型势在必行。但如何转?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目前,上海经济领域中的所有行业几乎都已经饱和,但文化、教育、医疗等高端需求仍然紧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在这三个领域上海的优势大大高于周边地区,是最有竞争力的,但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这些领域就是上海需要强化提升的地方,也是今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各自都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于是就有了新四个中心这个概念。


    记者:新四个中心中科教中心地位如何,对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沈晗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中心对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世界级的科教中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战后美国不但搜罗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还建立起斯坦福大学硅谷大学城研发成果转化模式,从而一举成为世界顶级科教中心,牢牢掌控着全球高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

    众所周知,在当代,随着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这一过程不断缩短,科技竞争的主要战场在逐渐前移:从企业的生产线移到企业的研发部分,再移到大学的实验室。这就是说,传统的竞争是应用技术的竞争,主要战场在企业;未来的竞争将是前沿科技的竞争,主要战场是在大学、在实验室。因此,在未来,谁抓住了大学,谁就抓住了世界前沿科技,也就抓住了世界竞争的主导权。因此,科教中心对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极端重要,我们既要建世界的工厂(即国际经济中心),还要建世界的实验室(即国际科教中心)。唯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记者:您提出的新四个中心中有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它对应的是上海老四个中心,但又有区别,里面没有航运中心,这是为什么?

    沈晗耀:新四个中心中的国际经济中心是重点打造国际高端制造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涵盖了老四个中心。之所以没有提国际航运中心,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因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发展,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例如,上海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港口,最大的交通枢纽……。未来上海还需要继续完善,但这已经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在新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中,我们强调要以国际贸易中心为主导,即:以贸易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制造业,推动交通、物流、航运的发展,进一步带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又反过来为这些行业服务。其中,贸易中心应该重点打造中国进口交易会项目,这样上海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商场。中国进口交易会应对标广州出口交易会,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流进口交易会,以吸引国际高端商品来华展销,进而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并激发中国和上海的产业竞争和升级。


    记者:新四个中心中文化、教育、医疗都是花钱的事业,能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吗?

    沈晗耀:正如你所讲的,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医疗中心之中,有很多项目投资是很花钱的,如戏剧谷,动漫谷,影视城,迪斯尼,国际大学城,国际医疗城,可能动则成百上千亿人民币,甚至上万亿人民币。尽管花钱,却能带来很多经济效益:一是在项目建设阶段,巨大的投资可以拉动内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现在上海在传统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些新兴投资领域是上海迫切需要的。二是项目建成运营后,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知道,不论是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还是韩国的整容美型产业都不是亏本的,它们都是高盈利的、可持续经营的。更不要说迪斯尼、好莱坞、百老汇等文化产业,一个迪斯尼一年的游客就上千万,一部《阿凡达》票房就是27亿美元,钱很好赚。教育产业也一样,斯坦福硅谷不仅赚大钱,从独立的经济体来讲,是世界第十二大经济体,而且引领整个高端科技的导向;中国很多家庭不惜花费几十万到上百万也要将小孩送到国外去读书,钱都被美国、英国、澳洲等国家赚去了。这些都表明,文化、教育、医疗领域都有很多高盈利、高附加值的产业,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个新兴增长极。

    这里,我做一点补充。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医疗中心发展起来了,会进一步体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俞正声书记强调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一马克思本源观点,这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还有,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医疗中心建设可以大大增加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移民到美国的人,最吸引他们的两个原因是美国的教育和医疗水准。我国也做过一项调查:中国拥有1000万人民币以上净资产的富豪中,60%有移民倾向,这里面又有60%是奔着国外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去的。这就是说,上海要是能建成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医疗中心,不但能吸引国外的高端人士来安居乐业,还能减少国内富豪的流失。


    记者: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您认为上海国际科教中心能在十年、二十年内建成吗?

    沈晗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错的,应该倒过来讲,叫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知道,十年的树木是较少经济价值的,一颗树需要生长百年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而人才的培养只要十年二十年就成,人百年之后,就意味着离开人世。

    我认为,上海国际科教中心可以在十年二十年内建成。这绝非夸夸奇谈,而是被历史证明可行的。不妨举几个例子: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大学,期间也就用了十几年时间。西南联大成立于1938年,解体于1946年,短短8年间,就成为中国当时最富盛名的大学,培养出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其中包括了李政道、杨政宁等诺贝尔奖得主。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于1991年,十年左右也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现在已经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40。还有黄埔军校和抗日军政大学,这两所中国一流的军事院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培养出众多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军事家。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都是在很短时间内聚集各种精华要素,因此取得成功就不难。如果上海能投入巨资尽快建成国际一流的研发型大学城,并每年花10亿元人民币聘请100诺贝尔奖得主级的科学家,何愁十年时间建不成国际科教中心


    记者:在上海建设新四个中心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沈晗耀:我认为,上海建设新四个中心最关键的三个环节是改革、开放、创新。具体而言:一是对外大力开放。现在我们要办国际一流的大学城、医疗城、影视城、娱乐城,就应该对国际一流开放,就像当初我们为提升国内的汽车产业,而与德国大众等国际一流企业合作一样,现在就要跟斯坦福、MIT,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米高梅、迪斯尼等全球最高的水准合作。这是提升上海国际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健康中心的一条捷径。二是对内深化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经营主体大多是非盈利、非政府的两非组织(即事业单位)。这些领域应该向全社会开放,鼓励他们参与两非组织的经营,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市场主体。就像企业在工商局可以自由注册登记一样,社团管理也要开放,允许社会各界人士到社团局自由地注册登记两非组织。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新的四个中心,很多项目非常大,投资量级上百亿元、千亿元,甚至上万亿元。因此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投资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鉴于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都不能抵押,也不能破产,商业银行的支持会受到限制。为此,建议上海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成立专门的社会发展银行、科教银行,专门对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领域进行投融资。


    记者:最后,您能否谈一下新四个中心如何与21世纪城市形态融合发展的问题?

    沈晗耀: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各种人及其活动的集聚。但各种功能集中在一个地方,就会产生种种城市病。新四个中心建设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思路,必会造成更大的城市病。因此,我们建议新四个中心的空间布局应该采取组团模式:每个组团在空间规模上不大,就像一个卫星城,占地3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在30-60万左右;但功能的能量和辐射是世界性的、全国性的。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卫星城形态——“棋盘型组团式森林城市模式。简单来说,未来上海周边的外围区县和城乡结合部,可采用类似围棋棋盘的格局:每一个围棋格子大约占地30平方公里,构成一个组团。每个组团遵循一业超强、功能齐全的原则,其主导产业(如大学城、医疗城、航空航天)就是某个核心功能(如科教中心、医疗健康中心、高端制造基地)的主要承载区,其它配套产业齐全且比例协调,生活、休闲娱乐、生态景观等设施一应俱全。每一条围棋线条就是组团之间的生态缓冲带,可以用来集中搞都市观光农业。在交通方面,组团之间可以用快速交通连接,对于一小部分跨组团就业与居住的人群,很短时间就可以达到其他组团,不会出现交通负荷以及生活不便;组团内则形成完全无机动车辆的敞开空间,确保交通基本畅通无阻。可以说,这样一种城市新形态,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生活生产的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其品质和质量都将高于主城区。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上海应该立足于21世纪的新技术水平,力争超越现在纽约、伦敦等城市,成为21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楷模。我们知道,目前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打下的,跟21世纪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就拿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来讲,年代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这些建筑中看不中用,存在结构老旧、地下空间不足等问题,使得铺设管线、装空调、拓宽下水道都成了问题,远不能适应21世纪的商业、商务、生活需求。未来,上海要运用当代最前沿的技术,提升旧城区,并建一批新城。这样,与1920世纪建成的纽约、伦敦等老牌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将是21世纪的一流水准,空间形态也是城乡一体的结构,四个中心的功能辐射更是全球性的……这样,上海自然也将超越纽约、伦敦,成为21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标杆和典范。


话题:



0

推荐

沈晗耀

沈晗耀

6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