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外汇储备的定义、本质、来源与功能

形式上,外汇储备是指一国央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本质上,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通过货币发行权集中持有的以外币标示的国际财富或资产,即归属于本国的国际资产。

从来源上,外汇储备分两类:一是由外贸顺差形成的权益性资产,这是经常项目差额积累下来的国际净财富。简单讲,我国这部分外汇储备是用出口商品与外币对换得来的,钱货两清后,我国是这部分外汇的拥有者,可以自由支配。目前,中国拥有这类权益性财富的总额大概2万多亿美元。二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形成的债务性资产,如外资流入等。简单讲,我国这部分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与美元相交换得来的,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外债。对于我国而言,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债务性资产,不能随意动用。目前,中国拥有这类债务性资产近万亿美元左右。债务性资产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前者主要指外国在中国的实业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这部分债务性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较小,我们使用的空间比较大;后者主要指外国在中国的证券投资和不明目的的热钱,这部分债务性外汇随时都有可能撤出中国,因此需要灵活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认清外汇储备中权益性资产的形成机制及意义甚为重要。特举例说明:

如国内A公司出口汽车1万辆,创汇1亿美元,A通过商业银行将1亿美元兑换成6.3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又将此1亿美元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则利用中央政府赋予的货币发行权,向商业银行发行6.3亿人民币予以对冲。

由此可见,外汇储备中的权益性资产,是中央银行使用国家货币发行权,通过货币发行和币种转换而集中持有的出口企业创造的外汇财富,是我国可自由支配使用的的国际净资产。但如何使用才是最恰当的?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经过外贸创汇,很显然中国国内的商品供应减少了,但基础货币投放多了“6.3亿人民币,长此以往,就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没有利用好创汇得来的“1亿美元,它原本应该再投入到实体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运动中,如用于购买国际资源、技术、资产、人才及商品等。这样既能促进生产的良性发展,又能有效解决通胀问题,是一举两得。但现状是,多年来这部分权益性外汇资产一直处于脱离再生产运动的储备状态,机会成本非常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从功能上,外汇储备可分为两类:一是充当交易媒介,用于不同币种的转换,这是其主要功能,规模以满足国际贸易进口和国际资本汇出的需要为限,不宜过大。二是充当价值储藏,即处于机动待命的储备状态,准备适时转为交易媒介或退出储备进入实体经济中。


                                                 二、我国外储管理存在严重的战略性、方向性失误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使用不当,存在战略性、方向性的失误。其中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外汇储备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是正在迅速贬值的资产,其70%是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其次是欧元、日元和英镑,所占比例为15%10%5%左右。而最保值的、号称货币之魂的黄金储备只有1054吨,只占外储的1.8%,这与我国的经济规模不相称,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拥有8000多吨黄金储备,规模最大,德国和法国的黄金储备分别为3400吨和2400吨。截至20124月,美国、德国、法国三个国家持有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高达77.1%74%73.3%,也远远高于我国。我国外汇储备使用的现状是典型的以外人为主、为外人所用,而不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使用失误,已经引发严重的后果:

1)导致国内持续的通胀

巨额的外汇占款让我国被动地发型了天量的货币,致使国内通胀面临持续上行的压力。数据显示,截止20124月,我国外汇储备量3.3万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8万多亿人民币,这占我国狭义货币数量M175%。可以说,外汇占款已成为我国货币发行的主渠道。如前所述,外汇储备主要由出口顺差形成,它并没有使国内商品的供给增加,但却要被迫超额增发货币,因此自然引发通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外汇使用不当,导致国内通胀。如果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是大量购买金融产品,而是大部投入实体经济领域,购买商品,投资于技术、资源及优质股权等,即可增加国内供给,消除通胀。

2)导致我国国际净资产大幅贬损

国际资产储备有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实物资产储备等几种形态。第一种外汇储备属于虚拟经济,第三种属实体经济,第二种黄金则具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的二重性。

目前,外汇储备受国际货币波动的影响较大,现处于持续贬值通道中。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在美欧各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下,主要国际货币全都处于持续快速的贬值通道,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处于积极不利的境地。我们的测算显示,自2005年汇改以来,20062010年的五年间,汇率变动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价值共计损失约20932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我国2010GDP总量的5.3%,大大超过上海市2010GDP16872亿元人民币)。

与此相反,黄金因为具有明显的逆经济周期特性,现在处于持续升值通道中。目前,国际黄金价格已经超过1600美元/盎司,较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680美元/盎司上涨了1.3倍,较十年前2001年的271美元/盎司上升了逾4.9倍。因此,我国外汇储备未向黄金储备适度转化是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如果在2005年汇改时我国增持3000吨黄金,那么到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就可减少损失1044亿美元左右;如果增储5000吨,则减少损失约1740亿美元;要是按美国水平8000吨算,损失更是高达27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070亿元人民币,接近汇率变动造成的损失)。

最后,对实物形态资产储备(如矿产资源、优质企业)的支持重视远远不够。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并没有很好地抓住绝佳的全球并购机遇。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额高达2.4万亿美元,较2009年上升20%,其中,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并购交易资金达8063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大幅跃升76%。但同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只有500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0%左右。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批规模跻身世界前列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有相当部分企业已经在国际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受到资本限制,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并不大。这与当前僵化的外汇管理机制不无关系。如果国家能拨出几千亿外汇用于支持民族企业走出去,那将肯定是另外一个局面,中国企业军团就会在活跃国际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总之,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非常僵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改进其顶层设计,以打造一个灵活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


                                                               三、外汇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优化

1、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的弊端

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的主要症结在于,战略制定者、资金需求者和资金管理者之间是割裂的:战略制定多出自发改委,需要资金的实体企业多在国资委系统,而资金管理和使用却在外管局。这给我国合理有效使用外汇储备带来了很大的弊端:战略的制定者——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政策,其支撑只能来源于国家财政,并不能将外汇的使用统筹考虑进去;国家战略的执行者——实体企业无法及时获得急需的资金;而外汇储备的使用和管理者——外汇管理局只能或只熟悉在金融领域内使用外汇储备,也只能或只熟悉在有限的币种和债券之间选择投资,而这些外币和债券现又基本都处在贬值通道上,这样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就被置于不断缩水的危险境地。

在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机制下,国家发改委即使制定出好政策,比如能大力促进民族企业走向国际化、有效抑制国内通胀的政策,但因为缺少外汇储备的支持,也只能是有心无力;而那些要走出的企业,虽然看到金融危机后国外有很多优质企业等待收购,但也只能猴子看戏——干瞪眼;而外管局更是冤的很,虽然在狭窄的金融领域已经有不少作为,但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有效使用显得力不从心,勉为其难,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广泛质疑。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国必须尽快改革外汇储备的管理体制机制。

2、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优化方案

外汇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优化,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好外汇储备中的权益性资产,因为这部分是我国拥有的国际净资产,是可以自由分配的部分。这部分权益性资产应该划拨出来,用于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建设。为此,我国应该针对这部分资产,成立一个由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外管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灵活高效外汇管理机制——即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战略,由国资委确定相应的战略执行者(实体企业)及其资金使用计划,由财政部向人民银行(外管局)申请划拨外汇并根据资金使用方案向国资委及企业提供资金。如此,就可以打通外汇资金向产业界转移的通道,在实体经济领域打造一支极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部队。而对剩下的债务性资产,仍留给外管局独立管理,其一部分用以交易媒介,以满足国际贸易进口和国际资本汇出的需要,另一部分用以充当价值储藏,如购买国外证券等。

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外汇储备实行分类管理与运作

外汇储备按照债务性资产和权益性资产分开,分贝交由外汇管理局和财政部管理。

1)央行及其外管局管理1.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用于确保资本及其收益汇出和经常项目进口的需求。这1.3万亿美元是这样算出来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下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累计13,527亿美元。而1985年我国外汇储备是26亿美元,即使把它全部看成债务性资产,我国当前外汇储备中的债务性资产也只有13,553亿美元。

据我们测算,外管局管理1.3万亿美元已经足以应付各类需求:2011年中国的进口总额为1.7万多亿美元,因此按照满足一个季度结汇的需求,备有4000亿美元就可满足进口需要;另备4000亿美元作为机动储备,用以国际资本汇出的需要;剩下的5000亿美元用以购买美债、欧债等流动性和保险系数都较高的国际资产。

2)央行及外管局将外汇储备中属权益性资产的部分作为货币发行权收益以铸币税的方式上交国库,由中央政府将其作为资本金注入到实体经济领域中。再次强调的是,之所以从外管局中分离出这部分资产,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资产是我国可自由支配的国际净资产,不属于交易媒介,也不宜充当价值储藏功能,而是本来就应该进入实体经济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外管局并不具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职能,因此需要上交给国库,由中央政府统一划拨使用,主要用于装备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中权益性资产约2万亿美元左右,它是这样计算出来的:从1985年到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下的经常项目累计21,888亿美元。但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已经用掉了一部分,像中投公司就曾接受过2000亿美元的外汇注资,因此现在权益性的外汇资产可能略低于2万亿美元。


第二步: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族企业走出去

上交国库的2万亿美元用于成立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

1)成立市场化的中国外汇产业投资基金

中国外汇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民族企业的发展以及收购国外优质企业股权,初步建议规模为1.2万亿美元。它是战略性的股权投资基金,主要用于装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这部分外汇应交由国资委管理,由其成立专业化的股权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的方法,对央企和其它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一视同仁进行注资,国资委则成为这些企业的股东。然后,由这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参与竞争,收购国内外优质企业的股权,尤其是对有海外并购需求的中国民族企业提供支撑,支持这些企业来购买国外的资源、股权、高科技和先进设备,以及引进国外人才和团队等等,加快推进中国民族企业走出去。

2)成立政策性的国家战略投资基金

国家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储备国际大宗商品和其它战略性商品,以平抑物价缓解通胀,并促进我国储备结构的合理化,初步建议规模为为8000亿美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收储战略性资源和商品,如用于石油储备和控制海外油田,收购海外大型矿产性资源(如铁矿、铜矿)。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国有黄金公司进行增资,成立专门的黄金增储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增储黄金的国家任务。

第三步:以储备金为基础发行黄金券,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综合考虑经济总量、经济地位与外汇储备规模等因素,我国黄金储备的规模至少要5000-7000吨。为此,我们设想中国用5-6年的时间将黄金储备增至至少6000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黄金储备大国,从而大大增强我国抵御金融风险的实力。

接下来,央行应以巨额黄金为基础发行黄金券——即国际版的人民币(或称为中元),以对抗美元、欧元等快速贬值的国际货币,加快推进人民的国际化。这样,就可以将死黄金变成活黄金,获取可观的铸币税。而且,作为财富储存手段,黄金券含金量高,可以维护财富安全,从而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有黄金支撑,中元将逐渐成为强势的国际货币,从而为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取更大发言权和主动权奠定基础。

最后,我们还可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积极实施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即用国际版的人民币(或称为中元)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国家)发放贷款,支持借款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约定项目采购和建设需聘请中国企业,以支持他们购买我国产品。这样就会增加国际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将国内部分货币转移,减轻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同时还可以实现外需多元化,为我国实体经济创造外部需求,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减少金融危机产生的冲击。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外需是由我国自主启动的,完全由我国所能掌控的。这种贷款属于援助性贷款,利率通常低于一般商业贷款,但只要不低于美国国债,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通过上述改革方案,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将出现重大转变:首先,在操作的视野上,由局部的一个金融部门的技术性操作转向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操作;其次,在操作的空间上,由金融系统的虚拟经济为主转向产业界的实体经济为主;再次,在操作的主体上,由金融机构转向实体企业,由少数几个金融投资家转向产业界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

话题:



0

推荐

沈晗耀

沈晗耀

6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