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制度经济学新论---三大经济体系镜鉴》导读:主题、结构、观点、结论及推论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科,增加财富取决于两个方面:技术背景和制度背景。而制度经济学则是以研究制度背景为主题。本书把组织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钥匙。通过研究组织演变的特点,分析制度演进的规律,把研究社会中主导组织的运行规则和机制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主体内容。

    本书结构分为三篇:

    第一篇:介绍经济学简史、制度经济学脉络和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首先从“财富”的角度介绍经济学简史。随后介绍了经济学的分支-制度经济学脉络,包括新旧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最后重点介绍当代流行的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给读者一个全景的概览,先看到经济学这棵大树的全貌,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再看其中的一个分支---制度经济学,最后再细看其枝叶---当代制度经济学主流理论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可使读者明了制度经济学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也还可明了当代流行的制度经济学与我的制度经济学之间的异同。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安排可使同学们不会局限于只知道我个人的制度经济学思想,还能较全面客观地掌握各种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在本书出版时这样安排,对初涉经济学的读者而言,亦有同样效用。

    第二篇是介绍我的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我是基于组织这一视角来建立一个新的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先是推出我的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逻辑关系和整体框架,再用历史实例来检验、佐证其理论构想的合理性,最后用我的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来分析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制度,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该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要了解我的制度经济学思想,重点看这一部分即可。

    前已述及经济学研究要涉及两大背景:技术背景和制度背景。技术背景要研究如何改进人与物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如何利用其他物品来生产出更多财富。从远古时代,人类利用石块狩猎、利用木棍收集树上的果实,到农业社会人类利用牲畜和铁制品来耕地,再到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一直到目前互联网的发展,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带来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都使人类利用物品生产财富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更是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序幕。人类利用物品能力的提高就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技术变革会对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

    制度背景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人与人关系层面的生产效率,尤其是对分工协作关系的研究。制度背景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组织作为人与人关系的载体,在我看来则是研究制度经济学的钥匙。

    本书把"组织"定义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如家庭是人与人之间血缘关系的载体;企业是各股东之间资本关系的载体;“两非组织”(Non-government Non-profit,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志趣相投成员之间关系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内关系和组织间关系构成了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组织内的关系顾名思义是指组织内部运行的一些惯例、规则及法规等。在组织内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靠指令。组织内的关系表现为上下级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在同一个利益目标下,通过计划性和指令性的机制实现生产的分配和成果的享有,组织内部呈现较为明显的上下层级关系。“计划经济”这个称谓可能更形象。以家庭为例,在家庭为主流组织的农业社会中,长辈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家庭中很多的决策都是长辈所作出的,晚辈只有听从指令,而少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在商业社会中,企业是主流组织,在企业中,指令同样是企业各部门之间运行的主要手段。

    组织之间的关系就是各个不同组织之间的运行惯例、规则及法规等。组织之间的运行方式主要靠平等协商。组织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平等的分工和合作,通过契约的方式实现生产、交换、分配等各环节的衔接,交易的结果表现为个体的盈利或亏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市场经济”。组织之间不存在像组织内部的等级观念。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是平等的。因此上下级之间的指令在组织之间就不适用了。此时需要的是基于利益上的协商。例如汽车制造商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能单独决定以什么价格成交多少零件的交易,这种指令是不被对方所认可的,而是要经过双方的平等协商确定。因为两者在市场上是平等的,不存在地位上的高低。

    技术背景和制度背景的运动并不是平行的、独立的,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动的。在技术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技术变革会带来新产品,假如新产品有市场,就会商品化并进而产业化,而新产业的形成必然会有与其相适应的新的组织形式出现。新产业进一步扩张还会成长为主导产业、主体产业,与之相应,其新的组织方式也会随之发展、流行开来,从而导致主导组织的变迁,并最终导致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反过来也会对技术变化产生影响。技术变革导致制度变迁的具体过程见下图:

 

新技术

新兴产业

主导产业

新的“主流”组织

制度演进

先导产业

主体产业

新的主导生产

旧的主导生产

旧的“主流”组织

退居二线

甚至淘汰

非“主流”组织

生产减少

甚至淘汰

示范

模仿

对应

对应

    如图所示,首先是创新的出现产生了新技术,新技术未必会有市场,当新技术拥有较大市场时,该技术会形成一项新兴产业,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成为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当该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时,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就会成为主体产业,从而替代原来的主体产业。新的主体产业的形成必然会有一种新的主流组织,从而代替旧的主流组织。一种新的主流组织的形成,同时也会对其他非主流的组织形成一种 “示范”效应,非主流组织也会积极地模仿主流组织的运行规则。这样就形成了制度演进。

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组织的演变史,这样既可检验和佐证我的理论构想,还可得出一些制度演进过程中规律性的东西。该部分亦为本书核心内容。总体说来,组织制度的演进即是由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土地为主导)到企业(以金钱为纽带、资本为主导)再到“两非”组织(即非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该类组织特征是以志趣为纽带、权威为主导)的演变。具体而言,农业社会的主体产业是农业,主导组织是家庭。二者相互适应长期共存共荣,存续了几千年。家庭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组织,成员间由于辈分的差异天然造就了的层级的不平等,尊卑有序下级服从上级,位居长辈的家长是一切权力的中心。因而家长制和等级制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农业社会的家庭还集生产、消费、娱乐于一体,既是生产组织又是消费组织,家庭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生产上各尽所能男耕女织;生活上按需分配哺幼养老,既等级森严又温情脉脉,这种生产、生活的一体化和分配、消费共同化是其又一特征。由此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的特点就会导致出现第三个特点,即固定性或封闭性及其不自由。农业生产的主导性要素是土地,而土地在空间上则是固定的。家庭的成员和土地都是固定的,其生产和生活也自然就稳定在一地繁衍壮大,遂形成刘集、张郢子、祝家庄、石家庄之类的村寨或乡镇。但家庭子女的婚姻却必须是外向型的,为其家庭利益计,选择结婚对象自然应门当户对,按家庭决策机制也自然是父母之命。子女当然无此自由。主导组织对社会的其他组织产生“泛化”。家庭作为农业社会的主导组织对其他组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的概念体现在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家庭制度演化为封建国家制度,整个国家是其家天下,唐朝是李家、宋朝是赵家、明朝是朱家的,天子皇帝是家长,按血缘关系分封亲属为各地诸侯,传承皇位给儿子,且最好是嫡长子;家庭的父父子子等级制演化为整个国家的君君臣臣等级制。简言之,家庭的血缘等级制泛化为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军事上亦如此,故称之为子弟兵,且将其头领的姓写在大旗上,如岳飞的岳家军戚继光的戚家军等;古代戏班子也是以师傅的姓来称呼,如李家班、赵家班等。总之,家庭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主导或主体组织,其构成方式、运行机制流行或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使之全都印上血缘和等级的烙印。

    商业革命出现后,尤其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由原来小农经济转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此时,家庭已不再适应工业生产,企业成为工商业社会的主导组织。企业是一种以金钱为纽带、资本为导向的组织。由于企业是以金钱为纽带,金钱具有天生的平等性,也就是说,长辈的一元钱和晚辈的一元钱是一样的,达官贵人的一元钱与普通百姓的一元钱也是一样,金钱的平等性打破了家庭的等级制。而商业的跨地域跨血缘的自由交易和工业的规模化经营,都必然冲破家庭的局限和束缚,因此在企业为主导组织的社会中自然就讲究自由平等观念。企业对同样对其他组织产生“泛化”影响,企业的制度、理念及其机制也会体现在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政治上,企业的董事会翻版为议会,董事会的一股一票、多数股即大股东主导但保障少数股东权益的规则,演绎为议会中一人一票、多数票作主但保障少数人权利的民主制。公司中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管理层则转化为总统或总理牵头的行政管理层。军事上,没有农业社会中岳家军,取而代之的是雇佣军,也就是说花钱雇人来当兵打仗;文化上,没有了传统的戏班子,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传媒公司。主流意识形态也由充溢亲情的血缘社会的三纲五常转变为斤斤计较的金钱社会的自由平等。基本社会制度也就从原来的封建君主制变迁为民主共和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和服务的生产,转而关注精神以及“人”的生产,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等。生产率的提高也为人们从事精神领域的生产提供了相应的资金和物质保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两非”组织(非政府、非盈利组织)通过业内精英发起,企业、政府赞助等形式逐渐壮大。本书认为未来社会的主导组织将很有可能是“两非”组织。它是一种以志趣为纽带、权威为导向的组织。其构成既不是以血缘也不是以金钱而是以志趣相投为纽带,其主导也不是取决于资本或等级,而是其业内或群内的影响力,即领袖或精英、权威、明星的魅力,如刘德华之于其歌迷影迷,刘翔之于其粉丝,大师权威之于其圈内,他们的一句话顶一般人一万句,一呼百应,他们指向哪里,群众就走向哪里。这种机制显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制,但也不是少数人乃至一人专制的君主制,而是来自于圈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令人信服的领导力。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科研、文化、娱乐、体育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未来人们的工作劳动时间会愈来愈少,会有很多的时间从事那些娱乐、体育等休闲项目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也就是说,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也就会相应产生此类“两非”组织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目前“两非”组织对其他组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现在的企业已经不像之前那样一再强调营利性,说企业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取而代之的是都在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要兼顾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及社区等各方利益。但总体上“两非”组织还刚诞生不久,仍处在儿童期的发育阶段,其影响还远没有达到主导组织对其他组织那样的决定性的影响程度。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两非”组织那种以志趣为纽带,以权威为导向的意识也一定会对其他组织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最终将会发展成为新的主导性组织,对社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篇是用我的制度经济学理论来观察当代世界,并对其进行分类解剖分析,力图描绘出一幅经济结构清晰、制度特征鲜明、运行机制异同可探的国际三大经济体系模型图。国际三大经济体系主要是依据当代社会主导组织-企业的特点来划分的。欧美企业的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公司治理中缺乏监事会的监督。德日企业的股权大多为一些大银行所持有,在公司中设立监事会,而且股东银行在公司的决策和监督中具有重大影响。北欧企业的特点兼顾了英美和德日的特点,股权机构与英美相似高度分散,而在公司治理方面则与德日比较接近。看了这一部分可使读者对当代世界的经济制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书中还从新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出发,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一些剖析,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些展望,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可算是作者的一孔之见,仅供读者参考。

最后,再次提示一下本书的一些新的内容及特点,请读者关注和批评。

    (1)把组织定义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将其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一把钥匙,即以组织为主线来研究制度经济学,建立了基于组织的制度经济学新体系,力图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和阐述制度经济学。

    (2)阐述了组织的演变史。在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主导经济组织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农业社会时的主导组织-家庭,它是以血缘为纽带、上级(辈)为主导;随着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企业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主导组织,它以金钱为纽带、资本为主导;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两非”组织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组织,它是以志趣为纽带、精英权威为导向。

    (3)通过分析得出,主导组织运行的规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农业社会中的制度无不体现了家庭中的等级思想,现代社会则体现了企业中金钱、平等和资本的导向;同样,未来社会中的制度也将会体现"两非"组织权威导向,志趣纽带等特点。

    (4)从基于组织视角的制度经济学新体系出发,具体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体系,对美英、德日、北欧三大经济体系的制度特征、运行机制和规则惯例等进行了较清晰的刻画。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认为“两非”组织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组织,人类社会将来会以“两非”组织为主线或重点继续发展。

              
话题:



0

推荐

沈晗耀

沈晗耀

6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