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晗耀:上海转型势在必行 应建设新四个中心
中国日报记者 徐韬滔
编者按:
有观点说,全球经济复苏,看中国;全球经济未来,还看中国。然而,肩负全球经济复苏火车头重任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考验。自然,作为中国经济引擎之一的上海,转型与发展同样迫切。前日发布的上海“四个中心”白皮书,诠释了建设“四个中心”的成效,也指出了与国际的差距。沈晗耀院长提出的新“四个中心”概念,也不失为值得上海未来发展参考的另一种思路。
记者:我的第一问题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您提出上海应建设新“四个中心”——国际科教中心、国际文化娱乐中心、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国际经济中心?
沈晗耀: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将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长三角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也应该像纽约、伦敦一样成为国际一线大都市。这是上海一直以来在孜孜追求的梦想。然而,我想说的是,近观上海的发展态势,形势并不容乐观, 2011年上海在全国排名的位次下降到第十一位,这已经动摇了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
为此,上海的转型势在必行。但如何转?这很关键。目前,上海除了文化、教育、医疗等高端需求仍然紧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他行业几乎已经饱和,在这三个领域。上海的优势远远高于周边地区,最有竞争力,但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这些领域就是上海需要强化提升的地方,也是今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各自都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于是就有了新“四个中心”这个概念。
记者:科教中心对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沈晗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中心对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世界级的科教中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战后美国不但搜罗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还建立起“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大学城—研发—成果转化”模式,从而一举成为世界顶级科教中心,牢牢掌控着全球高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
传统的竞争是应用技术的竞争,主要战场在企业;未来的竞争将是前沿科技的竞争,主要战场是在大学、在实验室。因此,在未来,谁抓住了大学,谁就抓住了世界前沿科技,也就抓住了世界竞争的主导权。因此,科教中心对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极端重要,我们既要建世界的工厂,也要建世界的实验室。惟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记者:您提出的新“四个中心”中有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它对应的是上海老“四个中心”,但又有区别,里面没有航运中心,这是为什么?
沈晗耀:新“四个中心”中的国际经济中心是重点打造国际高端制造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涵盖了老“四个中心”。之所以没有提国际航运中心,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因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发展,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例如,上海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港口,最大的交通枢纽……未来上海还需要继续完善,但这已经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在新“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中,我们强调要以国际贸易中心为主导,即:以贸易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制造业,推动交通、物流、航运的发展,进一步带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又反过来为这些行业服务。其中,贸易中心应该重点打造“中国进口交易会”项目,这样上海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商场。
记者:新“四个中心”中文化、教育、医疗都是花钱的事业,能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吗?
沈晗耀:正如你所讲的,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医疗中心之中,有很多项目投资是很花钱的,如戏剧谷、动漫谷、影视城、迪士尼、国际大学城、国际医疗城……,可能动辄成百上千亿元,甚至上万亿元。尽管花钱,却能带来很多经济效益:一是在项目建设阶段,巨大的投资可以拉动内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项目建成运营后,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要知道,不论是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还是韩国的整容美型产业都不是亏本的,它们都是高盈利的、可持续经营的。更不要说迪士尼、好莱坞、百老汇等文化产业。还有,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医疗中心建设可以大大增加一个城市的吸引力。
记者:上海“国际科教中心”何时能建成?
沈晗耀:我认为,上海“国际科教中心”可以在十年二十年内建成。这绝非夸夸奇谈,而是被历史证明可行的。不妨举几个例子: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大学,其间也就用了十几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于1991年,十年左右也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现在已经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40。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都是在很短时间内聚集各种精华要素,因此取得成功就不难。如果上海能投入巨资尽快建成国际一流的研发型大学城,并每年花10亿元聘请100位“诺贝尔奖得主级”的科学家,何愁十年时间建不成“国际科教中心”?
记者:上海建设新“四个中心”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沈晗耀:我认为,上海建设新“四个中心”最关键的三个环节是改革、开放、创新。具体而言:一是对外大力开放,与全球最高水准的伙伴合作。这是提升上海国际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健康中心的一条捷径。二是对内深化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经营主体大多是非盈利、非政府的“两非组织”。这些领域应该向全社会开放,鼓励他们参与“两非组织”的经营,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市场主体。三是加强金融创新,建立起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投资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议上海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成立专门的社会发展银行、科教银行,专门对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领域进行投融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