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海经济》2013年4月号:莫道今年春将尽,  明年春色倍还人

上海梦:三大新高地

 

 

上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身为“共和国经济长子” 上海,拥有着国内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曾经创造了工业总产值、出口总值、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等十项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

  伴随着浦东大开发,上海又开始了从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型的征程。随之而来的是上海经济连续16年(19922007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高达12.7%。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上海的资源环境约束已接近极限。自2009年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速始终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2011年,上海实现GDP 1919569亿元,掉出了全国前十的行列;增速排在全国倒数第二。2012年,上海实现GDP20101.33亿元增速7.5%依然在全国前十之外。

上海还能否重振雄风?上海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在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宏图上,上海的地位何在?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指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赋予上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上海要当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新的形势催生了新的思路,而新的思路必将开创新的局面:在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个中心”的大平台上,全力打造“国际科技教育”、“国际医疗健康”和“国际文化娱乐”这“三大高地”。

一、 提出“三大高地”建设的背景

     上海目前占全国的经济比重已经降至4%以下。以这样的发展态势,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难以为继,相比之下,纽约、伦敦作为各自所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要达到全国的30%左右。上海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

    1、建设“三大高地”是履行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的波折、变动将是一相当长的过程。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向、能源结构、汇率体系、技术要素等一系列数据反映,世界经济在未来若干年年中可能呈现不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中国而言将是一个数百年一遇的重大战略机遇,只要我们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完全有可能实现超式发展,占据世界发展的最前列

如果中国按年均7.2%的速度增长,美国按2%的速度增长,那么2020年,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总量之比约为90万亿人民币︰18万亿美元,大致相当;到2030年,中国就将大幅超过美国(约180万亿人民币︰22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两倍,成为世界第一大超级经济体。同样,2020年,长三角都市圈将成为与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等量齐观的世界三大都市圈,各自的经济总量都将超过3万亿美元;到2030年,长三角都市圈则将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圈。概言之,再过二十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物质基础将超越纽约、东京、伦敦,位列世界前列前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走向前沿,积极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初步形成开放的新格局,使上海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连接点,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沿江经济带的腾飞。进入新世纪,上海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合作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握对外开放主动权,更好地发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枢纽作用,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成为联系国际国内的窗口和桥梁。

目前,上海经济社会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上海人均GDP137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周边诸多城市如无锡、苏州等已达1.7万美元,昆山等已过2万美元。上海及周边地区已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为主的阶段,进入了全面提升生活质量、提高科教文化素养、提高医疗健康水平、丰富休闲娱乐内容为主的更高阶段。同时,上海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也都居全国领先水平具有一定的底蕴和比较优势。因此现在完全有条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上海从传统服务业逐步向研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业拓展,支持和引领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转型升级,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作用,更好地为全国人民服务,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

     2、建设“三大高地”是上海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重视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又着眼于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中国梦的核心要义。

“哪里有排队,哪里就有需求”,目前市民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包括就医难、上学难、文化娱乐产品单一等,这些民生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要讲求质量和效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全体人民的生活幸福度不断提高,让人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体面生活为目标的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和深入,影响体面生活的主要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反映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领域,因此特别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三重底线问题。在解决民生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促进发展的动力和需求。上海在解决温饱、小康后,现在人均GDP已经超过了中等经济发达国家水平和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迈入发达国家水平和发达经济体的门槛,从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民生要求。

    民生要求第一个层次是衣食,“衣食”问题是温饱阶段的问题。“衣食”方面现已基本解决了数量方面的问题,以后主要是要解决品质和安全问题。第二个层次是住行,住行是小康阶段的问题。“住行”数量的问题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数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三个层次提升到“德智体”的层面,这是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德”主要是文化问题,既包括意识形态、道德、价值观等导向问题,更包括文化的生产和享受、以及休闲、娱乐和信息的传播交流与之相关的就是文化、休闲、娱乐、传媒等产业。这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愉悦、道德修养的提高和社会公德的养成。因此,要建设“国际文化娱乐高地”,来解决文化产品供給不足的问题。

   “智”就是人们的智力提高、开发与利用,包括学习、教育、研究发展、技术开发等,都是与人的智慧力、创造力有关的问题。“智”就是教育、科学技术、研发,就是提高智力生产力的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科技产业、研发产业,与人们的智力养成、提高、开发与利用相结合。“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上海人才资源丰富,是国内外人才向往的地方,科技、教育产业的基础较好,因此,有条件建设“国际科技教育高地”,解决智力产出的问题。

   “体”就是人们的体格、医疗、体育锻炼问题。“智”是人们的智力问题,“体”是人们的体质问题。可以相应地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保健、体育产业等。因此,要提出建设“国际医疗健康高地”的设想,解决体力产出的问题。

    如果说“衣食住行”是人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德智体”是人的文化需求、全面发展的需求,属于人的本质发展属性。人的智力要提高、体质要健康、生活环境要美化、思想观念要进步,这些人的本质发展要求还处于起步阶段,日益变得强烈但是,现在供给还很不足。需求升级了,供给也应该升级。接下来,上海的主攻方向,应是更高层次的“德智体”。

    3、建设“三大高地”是上海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连续十多年的快速增长积累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使上海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日益加大,原有建立在依靠大量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消耗土地、能源基础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比如,上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可供开发的土地快速减少,土地资源的制约推高了综合商务成本和用工成本,使上海不能再大规模地发展劳动力密集、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建设用地占全市陆域面积的比重已经超过1/3,远高于许多国际大都市15%-20%的水平,新增建设用地的潜力快要达到极限;能源消耗总量已突破1亿吨标准煤,能源安全保障的难度和碳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加。

又如,上海传统工业外延式发展已缺乏空间。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上海的制造业一直呈现明显下降。20032008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从16.1%持续下降至8.3%,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增幅,在五个东部沿海省市中也排名最后。2010年,上海钢铁产能达到2400多万吨,汽车150万辆,造船1200万载重吨,火力发电设备3000万千瓦,炼油2200万吨,乙烯220万吨。总体而言,上海重化工业产业再实现规模扩张的余地已不大。

又如,虽然上海转型提了多年,但转型赖以依托的服务业发展仍处于“不上不下”的瓶颈期,始终未能发力突破。上海最近几年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徘徊,而按照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至少要达到70%,上海还有很大差距,即便是与北京、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相比,也有不少差距。如北京服务业比重2011年已达到74%

此外,影响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税制、管制和法制等因素依然很多,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发育的土壤需要加快培育,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因此,上海要摆脱原有发展的路径依赖,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一方面,上海再拼产能、拼成本,已难以为继;搞科技研发、搞头脑总部,却生逢其时,前景广阔。一些从上海孵化出来的企业在周边地区布点,形成横向和纵向相交叉的立体式产业布局,产业链不断延伸,分工合作,相互衔接,整体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还要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高地建设,特别是科技与金融的两轮驱动,将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医疗设施的需求猛增,会带动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二、建设“三大高地”要高起点对标

    上海“三大高地”的建设,要依据未来上海的战略地位,将目标前瞻性地定位为:追赶纽约、伦敦、东京、硅谷等国际先进城市,创建2030年的国际一流大都市。上海建设 “三大高地”要从三方面对标。

1、对标国际一流大都市,找出与它们的差距,就是上海的发展方向、投资方向。比如,纽约是一座世界级城市,它左右着全球的媒体、政治、娱乐与时尚界的风云。联合国总部和世界上很多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纽约。伦敦因其在经济、人文、娱乐、科技发明等领域上的卓越成就而享誉全球,有数量众多的名胜景点与博物馆等。东京是日本文化、经济、教育、商业、时尚与交通等领域的枢纽中心,也是当代亚洲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心。硅谷是过去几十年造就最大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的地方,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教育、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牢牢抓住世界新兴产业的火车头。上海在发展科技、文化、医疗等产业时,应以这些世界城市为对标对象,博采众张,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要对标纽约金融与出版传媒产业相结合,建立发达的资讯平台。要对标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引领时尚潮流。要对标东京对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吸引力。要对标硅谷的研发创新文化与创新机制,不断产生新的产业形态。

上海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创意等产业,目前的状况总体上说,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国际一流水准对标,既有巨大的差距也有赶超的机遇。比如,在医疗改革方面,我国是从2009年开始改革,美国是2010年开始新一轮改革。英国是公立医院搞得比较好,上海应根据自身情况,找出差距,博采众长。在教育方面,上海大学的数量和质量还没有绝对的优势,特别是缺乏研发型的大学,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在文化方面,上海的电影、电视、戏剧、出版等发展还不够突出,影响力还不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界。

2、对标未来,对标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人类生产生活变革模式,找准上海的新地位、新需求,精心规划2030年的国际一线大都市。当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酝酿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我们正处在新的产业革命的前夜。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同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新材料革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同步兴起,将引领全球范围的产业升级,改变传统的生产、交易和消费方式,引导和孕育着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扩散。比如,互联时代的城市智慧生活包括智慧交通、智能建筑、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低碳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即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的趋势,发展清洁能源、替代能源、节能材料等绿色产业已成为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主攻方向。世界呈现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兼容并蓄的景象,使文化创意产业超越国界和种族,日益成为全球性的产业。

上海的科技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高地建设,在经济上讲将是新的财富增长点,在广义上讲,将是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因此,要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提升,使三大高地建设水准居于21世纪的国际前沿阵地

3、策划设计好一批重大项目,作为“三大高地”建设的抓手,强力推进。比如,如“四个中心”建设就是依托浦东开发、大虹桥开发及各类交易所、宝钢、上汽、洋山港、浦东-虹桥机场、世博会、会展中心一系列重大项目而取得辉煌成就。因此,要规划好整体框架和重大项目,发挥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使三大高地的构想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设“三大高地”的构想

 

“三大高地”建设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准,体现世界级魅力,在全国、全世界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1、国际科技教育高地

传统的竞争是企业间的竞争;目前,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日益成为最具战略决定性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数十年,大学将日益成为创新的主体、竞争的主体。大学将成为新兴产业的母机和孵化器。比如,可以寻求与斯坦福这样的研发型大学合作,它不仅搞研究,还搞开发。硅谷就是斯坦福校园经济的外溢,大学科技与社会资本结合。大学的研发能力是母机、是核心,校园经济是形态、是空间载体,走园区化发展之路。建造一流的国际科技教育中心,就是打造上海乃至中国未来竞争力的发源地,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

    要筑巢引凤。筑巢就是对标国际水准,建设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一流的研发新城,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比如,规划建设环淀山湖大学科教区乃至环太湖研发产业带。这就是中国的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这就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发动机。这样的研发新城完全不同于传统老城,呈现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那就是低密度、高智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要打造国际科教中心,可以中国科学院合作,对标斯坦福、MIT等国际知名大学,打造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研发型大学城。建一流大学和实验室,关键在于汇聚一流人才。美国在二战后就凭借在欧洲大量招募的一流科学家,一跃成为全球科技最强的国家。现在西方国家深陷债务泥潭,上海应抓住此机遇,每年花10亿元人民币,聘请100个左右的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世界顶级科学家来大学城工作。(这笔花费大致如下:每个诺贝尔科学家年薪50万美元,100个就是5000万美元,约为3亿人民币;再用3亿人民币为这100个专家配备助手,另外3亿人民币作为科研经费。2011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为3429.8亿元,10亿元只占其0.29%,上海完全有能力完成此民族的百年大计)。

一流的研发型大学城必使上海的科研水平得到飞跃发展,上海的研发型大学城也必将成为世界顶级的学府和科研中心,上海也将自然而然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科技教育中心。

2 .国际医疗健康高地

上海与北京并列,是全国医疗卫生的中心城市之一;尤其在高端医疗方面,更承担着全国医疗健康服务的重任。而目前全市27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能提供高端医疗的仅30余所,表明上海高端医疗资源的稀缺与实际需求尚不对称,市场空间巨大。

上海国际医疗健康高地还将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重要推手:一是它能拉动医院、医疗技术、医疗保险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内需:二是它还能借助医疗旅游等新旅游方式,拉动外需。如泰国和韩国的美容业成为风靡全球的品牌后,很多国外游客专程去做美容手术,再顺便做一个异国短期旅行,给所在国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上海应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对标国际一流医院:如美国最久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哈佛大学医院,采用亚洲规模最大的私人医疗保健集团新加坡百汇医疗、韩国国际整形美容产业的经验,加大投入,打造享誉全球的“上海国际医疗健康中心”。

上海国际医疗健康高地可以包括浦东和浦西两个“国际医疗城”。“国际医疗城”的具体定位为: 21世纪国际医学领域的先行地,全球一流医疗机构与专家人才的聚集地,新型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产业的孵化地,面向世界的保健疗养地。医疗城配备若干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医学专家、国际一流的医学实验室和相应的康复、保健、疗养等设施。

3、国际文化娱乐高地

文化娱乐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产业。在英国,创意产业已成为与金融服务业等量齐观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就业人口近200万,居各产业之首;在日本,动漫产值已经高于钢铁产业。

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娱乐高地,应基于自身传统文化优势,积极对标好莱坞、梦工厂、环球影城、迪斯尼等国际一流文化娱乐产业标杆,积极推进重大项目落实。这些重大项目包括:①世界游乐中心。目前上海已有浦东的迪斯尼和松江的欢乐谷,今后还要建更多更具特色的主题型乐园;②世界文化产业集聚区。主要由戏剧谷(类似百老汇)、影视城、动漫谷、信息传媒中心组成;③创意产业集聚区。

 

话题:



0

推荐

沈晗耀

沈晗耀

6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