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四、   美国全口径广义货币的规模和结构

根据前文提出的全口径货币供应指标,本章对美国货币供应M1、M2、M3进行综合统计,并分析其规模和结构等。

美国1993-2011年M1、M2、M3如表3所示。

 

表3 美国1993-2011年货币供应M1M2M3(单位:亿美元)

年份

M1

M2

M3

1993

11,298

34,728

199,894

1994

11,508

34,857

206,254

1995

11,275

36,281

234,655

1996

10,814

38,068

261,459

1997

10,725

40,195

298,416

1998

10,957

43,592

335,274

1999

11,224

46,163

398,725

2000

10,878

48,975

397,802

2001

11,830

53,996

407,129

2002

12,206

57,374

400,868

2003

13,069

60,341

455,790

2004

13,766

63,853

507,671

2005

13,748

66,473

547,177

2006

13,671

70,323

603,988

2007

13,752

74,384

643,008

2008

16,067

81,689

583,312

2009

16,977

84,715

632,514

2010

18,402

87,658

677,395

2011

21,678

96,177

675,856

说明:(1)M1、M2数据来源于美联储网站;(3)M3经计算得到。M3=M2+股票市值+债券市值,股票市值数据来源于世界交易所网站;债券市值数据来源于美国证券行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网站。由于数据所限,M3中并未包含证券账户资金,但总体上不影响后续的分析及结论;(3)世界交易所联盟网站公布的股票市值数据自1993年开始,因此我们的M3数据也从1993年开始。

 

从表3可以看出,截止至2011年底,美国M1、M2分别为21,678亿美元和96,177亿美元,M3则达到了675,856亿美元,分别为M1、M2的31倍和7倍,可见M3的规模远远超过了M1、M2,这主要缘于其中的Mc(579,679亿美元)规模巨大。M1、M2只统计了社会流通现金(M0)和银行系统货币(Mb),遗漏了资本市场货币(Mc),因此在使用其对价格进行分析时难免会产生差错,货币数量论不再有效也就不难理解。

 

2美国1993-2011年货币供应M1M2M3 (单位:亿美元)

 

由图2可知,虽然M1、M2、M3均呈不断递增的趋势,但相对于M1、M2,M3的增速更快,在1993—2011年间,美国M1、M2分别增长了0.9倍和1.77倍,而M3则增长了2.38倍。当观测各层次货币增幅时,可以看出M1、M2比较平稳,M3波动比较大,因此对M3的作用和影响应予充分关注。

图3显示1993-2011年美国Mc的变动状况。可以看出,Mc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从1993年的165,16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79,679亿美元,规模远远超过M2。同时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规模出现短期大幅下降,而在金融危机前的几年间资本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时期,此段资本市场过度膨胀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

 

 

美国1993-2011Mc的变动状况 (单位:亿美元)

 

由资本市场货币创造机制可知:当证券价格变动率大于0(为正数)时,是货币创造,反之,当证券价格变动率小于0(为负数)时,是货币消失。图4中的数据和趋势可对该机制进行验证。

 

图4 道琼斯指数(DJI)美国货币供应量Mc的变动状况

 

图4显示美国1993-2011年道琼斯指数(DJI)与Mc的变动趋势,其中,DJI代表资本市场中证券价格,Mc代表资本市场货币。DJI呈总体波动上涨趋势,Mc也是波浪形增长,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2011年DJI(12,218点)为1993年DJI(3754点)的3.25倍,2011年Mc(579,679亿美元)为1993年Mc(165,166亿美元)的3.51倍。从中可见,体现货币创造机制的货币乘数为3.25。而货币增长量之所以大于货币乘数,主要源于股票数量的增加。

图5显示传统广义货币M2与资本市场货币Mc的比例关系,由此可对M3进行结构分析。

 

 

美国1993-2011M3的构成情况

 

从图5可见,在1993-1999年间,M2/M3持续下降,Mc/M3是一直在上升,说明在此期间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稳定,其中的货币量不断增加;从2000年开始该比值时升时降,但均在85%以上,表明进入21世纪后美国资本市场频繁出现波动,但与银行系统货币和社会流通现金相比,资本市场货币则一直居于支配地位。

、   各层次货币供应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实证分析

M0、Mb、Mc三种货币在商品和资本两个市场中是相互流转、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商品价格变动时也必须要关注Mc的影响。本章对M1、M2、M1+Mc、M3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Mc对价格变动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世界交易所联盟公布的美国股票交易所市值数据始自1993年,因此本文选取1993—2011年M1,M2,Mc,M3及CPI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共228个观测值。[1]

我们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各层次货币供应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要从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及相关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开始。在对以上数据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后,发现这些数据都不是平稳序列,但都为一阶单整。如果具有协整关系,即可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对以上每组数据进行乔根森(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发现LNM1与LNCPI、LNM2与LNCPI,LN(M1+Mc)与LNCPI及LNM3与LNCPI之间均具有协整关系。在已证明具有协整关系的前提下,接下来对每组数据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M1、M2与CPI的关系

前已述及,“货币失踪”现象出现后,不少学者对货币供应M1、M2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提出了质疑。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M1、M2确已不能够解释价格波动。

 

4  LNM1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期

原假设

F值

P值

结论

2

LNM1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1.1526

0.3177

LNM1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LNCPI不是LNM1的格兰杰原因

10.0574

7.E-05

注: 根据SC值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

5  LNM2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期

原假设

F值

P值

结论

2

LNM2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2.2094

0.1122

LNM2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LNCPI不是LNM2的格兰杰原因

10.0574

7.E-06

注: 根据SC值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由表4及表5可知, M1和M2均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仅靠社会流通现金及银行系统货币已不能够解释商品领域价格变动。

考虑到“货币失踪”现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使用1971-2011年数据对M1、M2与CPI的关系进行分析。

 

6  LNM1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1971-2011

滞后期

原假设

F值

P值

结论

2

LNM1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0.9958

0.3702

LNM1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LNCPI不是LNM1的格兰杰原因

11.7253

1.E-05

注: 根据SC值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

7  LNM2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1971-2011

滞后期

原假设

F值

P值

结论

2

LNM2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1.4556

0.2343

LNM2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LNCPI不是LNM2的格兰杰原因

11.4428

1.E-05

注: 根据SC值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表6及表7说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M1、M2已经不能够有效解释价格变动。

2、M1+Mc与CPI的关系

既然传统货币供应M1、M2已经失效,那么将资本市场货币Mc考虑在内是否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下面我们先对M1+Mc与CPI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8  LN(M1+Mc)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期

原假设

F值

P值

结论

2

LN(M1+Mc)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3.1951

0.0429

LN(M1+Mc)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LNCPI不是LN(M1+Mc)的格兰杰原因

0.6289

0.5341

注: 根据SC值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由表8可知,M1+Mc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传统货币供应M1如和资本市场货币Mc结合仍然能够解释CPI的变化。

3、M3与CPI的关系

全口径货币M3(M2+Mc)将社会流通现金、银行系统货币和资本市场货币全部包括在内,理应能够解释价格变化。

 

9  LNM3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期

原假设

F值

P值

结论

2

LNM3不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3.4375

0.0339

LNM3是LNCPI的格兰杰原因。

LNCPI不是LNM3的格兰杰原因

0.5989

0.5503

注: 根据SC值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

 

表9的检验结果表明:M3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全口径货币M3可以用来研究价格变动。

以上分析表明,仅用M1、M2指标来分析价格变化确实已经失灵,只有将Mc考虑在内才能有效解释价格波动。因此,含有Mc的全口径货币供应指标M3使得货币数量论起死回生,再度有效。

六、   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货币失踪”现象中消失的货币并非真正失踪,而是转移到资本市场,形成了新的货币Mc。

(2)资本市场中也存在货币创造(消失)机制,当证券价格变动率大于0(为正数)时,是货币创造;反之,当证券价格变动率小于0(为负数)时,是货币消失。

(3)整个社会完整的货币供应由社会现金、银行系统货币、资本市场货币三部分构成,其全口径货币供给函数为:Ms=f(M0,Mb,Mc);若沿用M1、M2等货币供应层次,则为:M3=M2+Mc。

(4)美国的资本市场货币Mc在规模、增速及波动幅度上均大于M2和M1,已在整个社会货币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此应予以充分认识。

(5)实证检验证明,在“金融脱媒”背景下,依然使用M1、M2来分析价格确实已经失效,但其与Mc结合仍能有效解释价格变动,货币数量论也依然有效。

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可澄清当前中美两国货币量比较中的一个误解。截止至2012年底,美国M2为104,023亿美元(约为653,837亿人民币元),而中国M2则达到了974,159亿元,规模远远超过美国,被称为世界第一货币发行国。仅以M2作为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确实会得出该结论。但以本文提出的全口径货币M3来衡量,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2012年美国M3为727,199亿美元(约为4,570,809亿人民币元),中国M3为1,444,947亿元,可见美国的货币量远远超过中国,美国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货币发行国。

全口径广义货币M3=M2+Mc为我们完整、清晰地认识整个社会货币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但目前国内外尚无与之相应的现成数据。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能够公布资本市场货币(Mc)数据,美国统计机构综合M2、Mc数据发布全口径货币M3数据,无疑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美国的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日益发展,资本市场货币也必然会对价格波动及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议中国证监会向社会公布资本市场货币(Mc)数据,建议国家统计局整合中央银行、证监会等部门数据发布M3数据,这对于我国的货币研究和宏观调控等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弗里德曼等,2002:《货币经济学手册》,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利、肖,200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 中译本,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寄窗,1993:《西方经济学说史》,立信会计出版社。

李素珍,1996:《关于货币层次划分及其作用的思考》,《金融研究》第9期。

李扬,1994:《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及调控—对在我国建立货币供应体系的讨论》,《经济研究》第9期。

吕江林,2005:《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经济研究》第3期。

麦金农,1997:《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裴平、熊鹏,2003:《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经济研究》第8期。

彭兴韵、包敏丹,2005:《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世界经济》第11期。

沈晗耀,2009:《论局部金本位: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经济学动态》第10期。

沈晗耀、何文杰,2012:《谁在创造货币—从美国基础货币与M1的异常看货币政策的失灵》,《上海经济》第8期。

沈晗耀、何文杰、郑荣信,2012:《新广义货币论:M4=M3+Md》,《上海经济》第12期。

石寿永,2002:《现代货币理论模型研究》,《经济学动态》第2期。

肖,1988:《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谢平,1992,《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经济研究》,第11期。

易纲、宋旺,2008:《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经济研究》第8期。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经济研究》,第4期。

Aksoy, Yunus and Tomasz Piskorski, 2006, “U.S. Domestic money, inflation and outpu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53, Issue 2, p183-197.

Calmes, Christian, 2004,“Regulatory Change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Case of Canada”, Working paper, Bank of Canada.

Capelle-Blancard, Gunther, Jezabel Cluppey-Soubeyran and Laurent Soulat, 2006, “The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Japan”, Japan and World Economy, Vol. 20, Issue 1, p40-60.

Cheng, Benjamin S., 1996,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nd Inf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dditional Evidence”,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Vol. 3, Issue 8, p549-552.

Duca, John V., 1995, “Should Bond Funds be Added to M2”,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 19, Issue 4, p131-152.

Friedman, Benjamin M. and Kenneth N. Kuttner, 1992, “Money, Income,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Issue 3, p472-492.

Friedman, Milton and Anna J. Schwartz, 1970, “Monetary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Estimates, Sources, Method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Friedman, Milton and Anna J. Schwartz, 1971,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arcia, Gillian and Simon Pak, 1979, “Some Clues in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Mone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9, Issue 2, p330-334.

Goldfeld, Stephen M., 1976,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Money”,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Issue3, p683-730.

Hester, Donald D., 1969,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Vol.1 Issue 3, p600-617.

Radecliffe Committee, 1959,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Working of the Monetary System”, London.

Roldos, Jorge E., 2006, “Disintermediation and monetary transmission in Canada”,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chmidt, Reinhard H., Andreas Hackethal and Marcel Tyrell, 1999, “Dis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Banks in Europ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8 Issue 1-2, p36-37.

Tan, Anthony C. K. and Kim-leng Goh, 2007,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in the 1990s: Implications on Monetary Policy in Malaysi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1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Pacific Basin Finance, Economics,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1]其中,M1,M2来自美联储网站;CPI来自美国劳工部网站;Mc为股票市值与债券市值之和,其中股票市值为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全美,纳斯达克,纽约)市值之和,数据来自世界交易所联盟;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仅公布债券市值的年度数据,月度数据经过折算得到,折算公式为月度债券市值=月度国债市值/国债在债券中所占的比重,国债在债券中所占的比重为1993-2011年国债市值占债券总市值比重(年度)的平均值,数据来自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以及美国财政部公债局。

话题:



0

推荐

沈晗耀

沈晗耀

6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章